
单车技师的上门O2O项目会不会踩坑?
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?
既然上述额外成本不可能完全让服务者和用户去承担,也不大可能让凯路仕、骓驰这样的合作品牌去承担,平台在发展初期还是只能靠融资支撑。现在总体经济形势下行,各品类的上门O2O市场趋冷,今后还会有投资人为这种非刚需的市场教育买单吗?
如今大家希望看到的是,马上就能看到盈利模式,马上就能看到正向的现金流。
放在自行车业的特殊问题
1. 优秀的技师资源稀缺
由于缺乏成熟的培训机制,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较低,现有车店的技师已是鱼龙混杂。被店内技师装错零件、修坏零件后,不少车友已对技师群体有了不信任的情绪。用户通过平台找来技师服务,若技师装坏/修坏了零件,谁来负责?赔偿还是小事,但也许就让用户失去了对平台的信任。而若是因安装不当影响了车辆的性能,用户误以为是产品设计缺陷,又是让品牌去背锅了。品牌和大区经销商亲自把控门店的经营,部分会定期对技师工作进行监督和再培训,那他们会愿意把这重要的把控权交给第三方平台吗?
屋伏石想要做自己的技术培训和认证体系,但自行车高阶等级的技术各家不同,除非是相当资深的产业内人士,要取得跨品牌的原厂级技术非常困难。这样看来,要培训一批有综合能力的专业技术团队不仅难度大,而且特别耗时,那就更不用说把控招揽的“民间高手”的质量了。
而站在用户的角度,我是愿意去找我熟悉信任的某个门店技师,还是愿意去请一个通过在平台抢单来做生意的陌生人?
2. 专业工具如何携带?
车友一定对专业综合店的维修间印象深刻,越高端的零配件需用到的专用工具就越多。仅仅提着一箱自行车工具套装就上门服务吗?这些工具是否由技师自己准备呢?99元一次的服务收费,技师能拿到多少?值得我花这样的时间、精力和物资去折腾吗?
3. 线下势力随时可反扑
在广州,已出现可提供上门服务的综合车店。对于像捷安特、美利达、喜德盛这样经销体系庞大的品牌来说,完全可以号召自己的实体店发展上门售后的业务,以抵抗网络平台对市场的冲击。最起码,他们在国内各城市的资源都是现成的,而平台是从零开始。
技师上门O2O模型的初衷是美好的,是一种为解决行业困境而做出的努力。如果这些创业团队能跳出模式固有的短板,走出新思路,找到生存之道,那真是为行业创新做出的一大贡献。
上一篇:从鸟蛋停运中窥探创业失败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