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国外很火的电动助力自行车,为什么你没听过?
从1993年世界上第一辆电动助力自行车上市销售至今,已经过去了23个年头。作为发源地的日本,电动助力自行车目前已经有相当高的普及度,是日本居民日常通勤、购物、接送孩子上下学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。而作为自行车文化中心的欧洲,近些年来自行车的销量每况愈下,唯有电动助力自行车逆势增长,2015年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荷兰和西班牙的进口量比2014年增长了46.8%,并且这个趋势还在加速。伴随中国的城市化以及消费升级,曾经是中国家庭三大件儿之一的自行车重回百姓视线,其中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发展以及潜在市场同样被广为期待。
问题一:电动助力自行车是杂交产物?
电动助力自行车的英文是“Pedelec”, 由pedal(脚踏)和electric(电动的)两个单词组合而成,特指需要使用脚踏驱动的装有电动机的自行车。“电动助力自行车=自行车+动力辅助系统(PAS)”,而PAS是英文Power Assist System的缩写。因此,电动助力自行车是在自行车的基础上添加动力辅助系统(PAS)而来,目的是让骑自行车变得更为轻松。
▲普利司通的动力辅助系统(PAS)的工作状态
问题二:电动助力自行车介于自行车与“纯电动车”之间?
首先应该明确的是,“纯电动车”的形态来源于“电动助力自行车”,并且“电动助力自行车”也不是自行车到纯电动车之间的过渡产物。日本雅马哈在80年代末开始研发“电动助力自行车”,93年推向市场。因为技术复杂研发困难,动力辅助系统(PAS)的成本很高,更因为中国特定的市场环境,因而“电动助力自行车”没有得到普及。纵观全球主要市场,人力驱动的自行车向电池驱动的“纯电动车”的快速转变,迄今为止只在中国发生过。
问题三:为何电动助力自行车在中国没有普及?
硬原因是缺少核心技术,因为动力辅助系统(PAS)有着很高的技术门槛,日本一直是以雅马哈、松下为引领,欧洲则是博世、Brose等企业,中国缺少对标企业,也缺少相应的研发人才,而一套动力辅助系统(PAS)的售价基本在6000元以上,这极大的限制了电动助力自行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,即便是松下的老款二手车,到了中国成色稍好的也在2000元左右。另外一方面,就是“纯电动车”的技术并不复杂,实现成本也要低廉数倍到数十倍,非常适合用于售价相对低廉的产品。
▲淘宝网上销售的二手松下电动助力自行车
软原因是中国在90年代开始严格限制摩托车的使用,而中国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又滞后于城市化进程,这导致中低收入人群的出行出现巨大缺口,在使用形态上最为接近摩托车的采用纯电驱动的“电动车”开始了爆发式发展,这也是中国的电动车大量使用塑料构件儿,外观越来越像摩托车的重要原因。而纯电动车车主不需要接受安全教育、考驾照、买交强险和给车辆登记上牌,对“纯电动车”的普及起到推波助澜作用。
正是以上两个原因,使得电动助力自行车在中国基本没有市场,市面上即便是有打着“电助力车”旗号的产品,大多也都是使用“替代技术”,除了科技含量低太多,在使用体验上与日本及欧洲的产品也差距巨大,不能相提并论。